学习强国 大家谈 纲举目张 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时间: 2024-02-20 13:46:55 | 作者: 医疗压铸模具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边疆稳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新时代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就是要精准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明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提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强调和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2022年2月云南省委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提出来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要深入学习领会、精准把握其深刻内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统揽“两个大局”,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作出的科学判断,是我们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把握的定盘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定要坚持中华民族历史观。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回望历史,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也成为中国的一个鲜明特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团结统一。1840年战争以后,各民族在血与火的抗争中越发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本框架,形成了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的重视民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慢慢地加强。回望历史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团结融合,就是在国家最孱弱的时期也没有分崩离析,之所以如此,就是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内生动力。中国成立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各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各族人民自信心、自豪感空前激发,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极大增强。今天我们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让中华民族历史观在人们的意识中扎下根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在民族工作中探索形成的重要工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依据国情、顺应民意作出的正确抉择,是我们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伟大创举,具有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早在1936年,我们党就建立了第一个县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自治政府;1947年在内蒙古建立了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事实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每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我们仍就要把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中华民族大团结必将更加巩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我们要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我们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正确把握民族工作中的重大关系,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民族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民族工作重要原则,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利益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的具体利益。
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推动各个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一重要内容顺应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民族工作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根本要求,对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国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必须推动各民族繁荣发展进步,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下,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生态屏障更加巩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各民族地区要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很多民族地区还面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的挑战;一些地处边疆、边境的民族地区,还需要统筹安全与发展两件大事,更好地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国家安全屏障的作用,任重而道远。
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势必还涉及怎么样对待各民族文化的问题。对此,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源。今天我们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增强文化认同、特别是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要充分地挖掘和积极运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民族历史的叙事权和话语权,通过有效的、创新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引导全体中华儿女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固本强基。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在发展壮大的进程中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各种压力阻力,面对复杂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格外的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在不同的革命时期和历史阶段,都实事求是地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心任务。历史充分表明,只有中国才能将我们这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团结凝聚在一起,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需要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纲举而目张,执本而末从。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使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执笔: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王海云;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孙竹青)
下一条:昆明教育 #校园调色盘·春 #昆明理工大学 “樱”你而精彩,“云上”赏花,美好依然~
关注我们
官网公众号
官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