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观点中国_中国网
时间: 2024-07-01 15:12:41 | 作者: 乐鱼体育网页版登录入口
当老酸奶机开始畅销,各种检验攻略开始在网络上风靡,公众发明出“馒头法”“生吞法”来吃胶囊时,我们正真看到的是人们因为担心而选择躲避,如此又何谈信任呢?工业明胶容易躲,但是有多少超标的工业添加剂还会在勾兑后送到我们的嘴里?人们对企业和监管的不信任已形成暗伤,恐怕不易愈合。
4月9日,《经济观察报》调查新闻部记者朱称:央视一哥们说,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问为啥,他比喻说,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同日,央视节目主持人赵普发表微博称:转发来自调查记者的短信。们: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随后网友惊愕,纷纷转发,焦点直指这些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明胶。次日凌晨,赵普的这一微博被转发近13万次后被删除。
针对传言,央视315晚会组知情人表示,本届315晚会的记者并未做过有关明胶的调查,也就更无所谓“临时毙稿”了。果冻协会发声明:果冻使用卡拉胶 不使用明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称:主流品牌老酸奶不会添加工业明胶。
“皮鞋老酸奶”风波还未平息,另一则关于工业明胶的重磅消息被曝出。4月15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曝光13种药用铬超标胶囊药物,其成分含有不可食用的工业明胶。新闻一经播出,有市民在阅读不合格药品清单时惊呼“竟然都是常用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新闻媒体报道的13个铬超标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涉毒”的9家药企中,既有企业为自己辩护,也有企业保持沉默,只有修正一家公司为事件向消费者公开道歉。
两则关于工业明胶的事件均起于央视,一个出自媒体人的微博,一个则出自央视的权威栏目《每周质量报告》。微博提到没在315晚会播出的工业明胶,央视在415的时候曝光。两则消息有相关性,同时也显示出明显的区别。
两个事件是舆论的连锁反应。虽然央视315晚会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否认调查破皮鞋“老酸奶”,但是多位资深媒体人的爆料,还是足以影响公众的判断。当“老酸奶”和“破皮鞋”的关系还模棱两可时,央视的曝光相当于重磅炸弹,把即将不了了之的涉及工业明胶的安全事件重新推到舆论制高点。有媒体称毒胶囊的出现掩护了老酸奶的撤退。一双破皮鞋,从食品安全领域行走到医药安全领域,践踏着公众对社会生产的信任。
“毒胶囊”与“老酸奶”让公众进一步探索了工业明胶这种添加剂。而从传播角度分析,“毒胶囊”事件的舆论关注度远高于“老酸奶”事件。由于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破鞋老酸奶的震撼度远远不及当年的三聚氰胺,公众对此类事件已有抵抗力。随后由于多个协会辟谣,并且无具体责任方,因此关注热度没有延续。而“毒胶囊”属于对人体健康有直接作用的医药领域。治病救人的药品突然变成了“毒药”,这给公众带来的震撼是极大的。同样,我们大家可以看到新闻出处的权威性和报道深度直接影响到关注度。口耳相传然后东拼西凑的信息不及央视的深度报道更具有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赵普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3万次后被删除。媒体评论中有一种声音提醒公众人物更要慎用“话语权”:公众人物虽然初衷是对民众善意的提醒,但是还要建立在对自己的发言确信并且坚持负责的基础上。
这一次工业明胶事件,监管又一次输给了媒体。观点中国评论中指出:“每每都是“媒体曝”,然后执法部门才后知后觉地跟进,监管执法屡屡落后媒体监督半拍甚至一拍。”这慢慢的变成了食品安全领域的普遍现象。
由于三大行业协会齐声否认国内果冻老酸奶使用工业明胶,除了引发讨论的微博并无其他佐证,加上无确切的相关企业和责任方,因此“老酸奶”事件只引发了公众恐慌和短期内老酸奶和果冻的销量下滑,并无其他直接影响。
而“毒胶囊”事件中,央视列出9家药企的13种工业明胶胶囊均有证据。在记者正常采访河北衡水阜城县时,一官员竟还不忘大谈功绩,回避问题,而另一家明胶企业在执法人员准备调查之前,纵火销毁了证据。涉事的9家药企除了丹东市通远药业和通化颐生药业宣布召回被曝光批次的药品外,其余企业反应迟缓,均无动作,更无一家道歉。修正药业还回应称,其生产的胶囊完全合格,并将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
在央视的有备而来和舆论的重拳阻击下,企业应对显得苍白无力,公关疲软几近全无。在出事后,不在第一时间否认,即表示默认;无法出示检测报告,即表示不可信;不召回也不道歉,即表示不负责;纵火烧厂,大谈功绩,即表示心虚。
医药企业除了要有商德,更要讲良心。用工业明胶做胶囊,药品不治病反害人,相关药企已经丧失了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涉事企业本是为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赚取最多的利润而使用工业明胶,如今却因为“小利”而股价大跌,不仅失了钱财,也失了药业赖以生存的公众信任,更失了良心,真的是“偷鸡不成反蚀米”。
当所有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媒体评论和舆论谴责最终都指向“监管不力”的时候,质监部门能做的,是否只是亡羊补牢?
为保证药品质量,我国颁布的相关文件有《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等,但众多标准和规范在胶囊铬超标的事实面前,显得异常薄弱,失去了他们本该有的权威。
当“毒胶囊”事件发生后,我们得知在2010年之前,《中国药典》一直未对药用胶囊的铬含量作出限定,所以在此之前生产的药用胶囊中重金属铬含量超标与否,始终处于监管技术标准的盲区。而此次送检的部分药品批次不适用于新国标。新国标推行两年之后,却依然有超标药品在市面出售,值得追问。联想到近期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追问到标准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的答案是符合“中国国情”,但是低于“国际标准”。这不得不让公众对“国标”产生强烈的不信任。
公众的质疑不无道理。有媒体评论一语中的:监管部门与媒体相比有着信息、技术、知识、职能等多种优势。连作为局外人的记者都能“识得庐山真面目”,“身在此山中”的监管部门情何以堪,究竟是浑然不觉,还是装聋作哑。
如果说国标的制定速度总是赶不上违法企业钻空子的速度,如果质监部门总是无一例外地姗姗来迟,那么监管不只是“无力”,而会被认为是形同虚设。
卫生部长陈竺回应毒胶囊事件时称:对我们的药品,对企业家的诚信,对医药卫生事业还是要有信心,有责任的企业家科学家一定我们的祖国医药行业的主流。
然而舆论却整齐划一地呈现出一种声音——不信任。当老酸奶机开始畅销,当各种检验攻略开始在网络上风靡,当公众发明出“馒头法”“生吞法”来吃胶囊时,我们正真看到的是人们因为担心而选择躲避,如此又何谈信任呢?
工业明胶容易躲,但是有多少超标的工业添加剂还会在勾兑后送到我们的嘴里?人们对企业和监管的不信任已形成暗伤,恐怕不易愈合。
工业明胶,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请你们抓紧严查各类食品的安全性,不能让老百姓就这么不明不白的吃下去了。
人命关天,不管其他药厂检测合不合格,尽快查处和召回问题胶囊刻不容缓,药监总局要深刻反思,要向国人道歉!药品关会国家安全,关乎民众健康,不能让国民总寄希望于舆论监督,药监局要成为伪劣药品查处的主力军,让民众吃上放心药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诉求!
用工业明胶制作药用胶囊,主体问题出在胶囊厂,明知不可为偏为之,难道无罪?而监管失控难以逃脱,谁在管胶囊的质量?
报道个工业明胶用来生产药用胶壳,结果青海明胶连续三个涨停,这种炒作真是让人无语啊。
终于知道为啥从小到大,我一直不喜欢吃胶囊的药,原来是提前感觉到了臭皮鞋的味道。以后感冒不吃药,不打针!自然痊愈吧!还能提高免疫力,总比吃工业明胶好得快。